中山大学对口帮扶嘉应学院7个月有余,都带来了什么?
中山大学帮扶团队到我校实施精准对口帮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办学思路,也带来了凝心聚气的工作作风和理念,提振了我们提高办学质量的信心,让我们有了靠山,有了发展的后劲!
——嘉应学院党委书记吴琦
去年底,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合作,以着力解决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山大学等9所高校作为“组团式”帮扶团队,分别对嘉应学院等9所高校进行对口帮扶。
去年12月6日,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带队,送6人组成的帮扶团队赴位于粤北梅州的嘉应学院挂职到岗,开始为期三年的精准帮扶工作。7个月过去了,帮扶团队帮助嘉应学院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同时,在依法治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提升、主动服务梅州经济等方面帮扶均有诸多成效。
△嘉应学院
摄影:何森垚
初心帮扶
理念作风焕然一新
十年立志成为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工作一开始,团队成员便迅速进入角色。2018年12月25日,帮扶团队赴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洽谈共建嘉应学院—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微软创新学院和大数据研究应用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事宜,并达成了初步共识;2019年1月,组织申请广东省覆铜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月14日,举办嘉应学院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培训会;1月15日,赴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考察学习,洽谈嘉应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新材料研发平台建设和产学研合作事宜……
△中山大学帮扶团队与嘉应学院部分教职员工合影
摄影:吴志坚
帮扶队队长陈建存认为:教育不仅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更在于使人行其所应行,帮扶工作就如同教育工作。怀揣着这样的一片教育初心和理念,帮扶团队一行制定了精准的帮扶计划。根据嘉应学院的办学特色和梅州经济发展特点,帮扶团队在编制规划、依法治校、学科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对嘉应学院进行全面指导和帮助。
首要解决的是学校发展目标的问题。陈建存带领团队迅速而高质量地制定了《嘉应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2019—2029年)》,目标是十年内将嘉应学院建设成为居于国内同类高校前列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并制定发展路线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八年上水平,十年再跃升。
“中山大学帮扶团队立足长远,在协助做好嘉应学院的目标规划编制的同时,也着力于促进其依法治校、制度建设及体制机制的改革,这将为嘉应学院未来的永续发展奠定最为坚实的基础。”陈建存如是说。
在带来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帮扶团队也将雷厉风行、行之必果的工作作风带到嘉应学院。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刘思林细心观察了帮扶团队进入后,学校教师工作态度的变化。相比于之前老师们抱怨、发牢骚说工作不好做,现在更多的是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
“这是非常可喜的变化。”吴琦说,帮扶团队像一股清风轻轻吹散曾经环绕学校的乌云。
重点规划
突出建设三个学科群
全面提升科研水平
嘉应学院有106年的办学历史。虽然已是百年高校,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影响嘉应学院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经过充分调研后,帮扶团队认为,除了未有清晰明确的发展规划外,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偏低也是关键性问题。
“我们觉得在科研方面,嘉应学院目前底子还比较薄弱,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可提升的空间很大。如何结合嘉应学院实际,推动科研进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负责帮扶科研工作,挂职嘉应学院科研处副处长的章涛说。
帮扶团队进入嘉应学院后的第二个月,便组织召开了嘉应学院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培训会。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薛德升教授、副院长邓儒儒教授和林琳教授面向嘉应学院全校骨干教师做基金申请培训。今年5月,又再次组织全校骨干教师召开2019嘉应学院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动员会暨基金申请培训会。
“主要是观念问题,嘉应学院的老师们还没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所以我们来到这边首先要做好科研的宣传工作。动员培训会是第一步,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请有经验的教授专家做申报书质量提升是第二步。”章涛说。
此外,今年以来,我校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卓汉逵、岭南学院副院长才国伟等专家教授来到嘉应学院,分别就学科发展、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座谈交流。同时,嘉应学院也派了教职员工到中山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嘉应学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李益昌也认为:嘉应学院要提升水平,必须在科研上下更大的功夫。他介绍说:“为了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嘉应学院配套出台了科研奖励办法,并不断提高奖励金额。”
△中山大学帮扶团队与嘉应学院教职员工一同研究学校发展问题
摄影:吴志坚
在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中,嘉应学院将重点建设化学工程与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体育学三个学科。根据嘉应学院学科建设特点及梅州地方发展特色,在新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三个学科群,即服务于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学科群,服务于“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学科群及服务于梅州市特色农业与乡村振兴研究的学科群。
“我们将嘉应学院的优势学科进行梳理和提炼,提出了‘围绕三个学科群建设五个发展极’的理念,来强化嘉应学院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推进学科建设的进步。”陈建存说。
学科和科研建设需要人才。作为三四线城市,梅州极难引进高层次人才。人才引进与培育也是帮扶的重点工作之一。“帮扶团队过来后,对我们的人才引进观念影响很大,我们对人才引进和培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帮扶团队的大力推动下,嘉应学院也首次制定了对在职人才的激励和保障政策,让在职教师们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嘉应学院人力资源处处长林勤青说。外引与内培并重,嘉应学院的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在逐步转向更加良性发展的轨道。
服务地方
搭建科研转化平台
讲好“1元楼”故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地方性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此前,嘉应学院在主动服务地方建设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吴琦说,嘉应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对梅州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低,与地方合作的机会较少。“中大来了以后,通过搭建平台,不断加深嘉应学院与本地政府、企业的合作与交流。”
郭小东挂职经管学院副院长后注意到嘉应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上缺位,于是组织召开了内部研讨会,对梅州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在会上进行研讨,并形成相关报告呈交梅州市委、市政府。“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收集到许多可行的建议。呈交市委、市政府后,他们也建议说类似的研讨会要继续举办下去。”郭小东说。
而在平台的构建上,中山大学充分发挥科研力量,以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的科研平台建设为抓手与切入点,带动嘉应学院相应团队建设等工作。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嘉应学院党委书记吴琦带领两校相关职能部门到广梅产业园考察交流
去年12月25日,帮扶团队赴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洽谈共建嘉应学院—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设立嘉应学院·广梅园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事宜,并达成初步共识。广梅园以1元钱的价格拨划一栋楼给嘉应学院,作为研发基地。
“1元楼的故事在学校内广为流传。这件事足以说明当地政府对学校的支持,以及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热切盼望。”嘉应学院计算机学院院长钟治初说,目前国内信息产业发展较好,且是绿色无污染的产业,适合梅州经济发展特点。
帮扶团队接下来将推动中山大学的国家超算广州中心与嘉应学院和广梅园合作设立超算梅州分中心,为梅州计算机、互联网等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世界一流的强大计算平台保障。
今年1月15日,帮扶团队再次来到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考察学习,洽谈中山大学·嘉应学院微纳电子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合作事宜。该研究中心将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际前沿,重点攻关覆铜板、3D打印电子和长余辉发光材料,为梅州电子信息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目前,该研究中心已经整合嘉应学院师资力量组成了若干研究团队开展相关研究。
此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区域实际,针对华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问题,中山大学拟与嘉应学院联合共建区域地理环境模拟与智能决策研究院。足球产业学院、柚类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也在逐步推进中。
梅州是省内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县的地级市。为了更好地服务苏区,帮助苏区高质量发展,中山大学还计划整合嘉应学院中央苏区研究、客家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资源,建设“嘉应学院干部培训中心”,并将该中心建设成传承创新客家文化、梅州中央苏区文化,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全国,特别面向港台、东南亚各国客家乡亲的研究、学习(干部)培训基地。
△在中山大学帮扶下,嘉应学院设立粤东北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
摄影:吴志坚
帮扶队队长陈建存表示,帮扶团队将时刻牢记学校党委的嘱托,为梅州老区苏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尽心尽力,为嘉应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推荐阅读
---isysu---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柳青
整理:孔维泽
编辑:刘佳燕
责任编辑:孔维泽
初审:赵现廷
审核:郝俊
审定发布:陈诗诗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isysu@mail.sysu.edu.cn
德才兼备 家国情怀↓